成语 |
解释 |
出处 |
宝刀未老 |
解释:比喻虽然年龄大了;但精神、体力或本领仍不减当年。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 |
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
宝马香车 |
解释: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出处:唐 沈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宝马香车清渭滨,红桃碧柳... |
... |
饱经忧患 |
解释:饱:充分;经:经历。长期、多次经历过忧愁、困苦;社会经验丰富。出处:郭沫若《司徒 司马司空》:“饱经忧患... |
忧患饱经心老大,云泉归晚鬓凋残。-----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寄超然弟》... |
饱以老拳 |
解释:饱:充分;以:用。痛打,尽情地揍。出处:《晋书 石勒载记下》:“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语法:饱... |
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唐·房玄龄·《晋书·石勒载记下》... |
饱经风雨 |
解释: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同“饱经风霜”。出处:孙犁《秀露集 文学和生活的路》:“我们的道路总算走得很长了吧... |
我们的道路总算走得很长了吧,是坎坷不平的,也是饱经风雨的,终于走到现在。-----当代·孙犁·《秀露集·文学和... |
饱经霜雪 |
解释:饱:充分;经:经历;霜雪: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出处:清 孔尚任《桃花扇 孤吟》:“鸡... |
不杂嚣尘终冷淡,饱经霜雪自风流。-----明·吴承恩·《西游记》... |
饱食终日 |
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得饱饱的;指无所作为。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 |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春秋·孔子·《论语·阳货》... |
饱餐一顿 |
解释:指大吃一顿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0回:“何千户又预备头脑小席,大盘大碗,齐齐整整,连手下人饱... |
士信觉得心中爽快,饱餐一顿,把手一拱,跨上马如飞的去了。-----清·褚人获·《隋唐演义》... |
饱经沧桑 |
解释:饱:充分地;经:经历;沧桑:沧海桑田。意思是说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形容经历了许... |
... |
饱经风霜 |
解释:饱经:充分经历过;风霜:指艰苦的生活。形容经历过种种的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练。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 |
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唐·杜甫·《怀锦水居止二首》... |
饱其私囊 |
解释:饱:满足;囊:口袋。指非法侵吞钱财,装入自己腰包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3回:“他又并不将此款... |
他又并不将此款归入公家,一律饱其私囊。-----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
报喜不报忧 |
解释:只说好的,不说坏的,实际上是说假话出处:邓小平《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过去报喜不报忧,现在也... |
这封电是报丧的,电报局本着报喜不报忧的话,故意没有翻出来,并不是偷懒,表明不提。-----清·白眼·《后官场现... |
报怨以德 |
解释:报怨以德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原文是”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近义词:以德报怨反义词:恩将仇报... |
... |
报仇心切 |
解释:急于要报仇雪恨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6卷:“踌躇千百万遍,终是报仇心切,只得宁耐,看个居止下落... |
... |
报雠雪恨 |
解释:报冤仇以洗雪心中之恨。参见“报仇雪恨”。出处:元 杨显之《酷寒亭》楔子:“存得堂堂七尺身,也不敢望遂风云... |
... |
报李投桃 |
解释: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出处:《诗经 大雅 抑》:“投我以桃,报... |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
抱诚守真 |
解释:抱:存在心里。志在真诚,恪守不违。出处:鲁迅《坟 摩罗诗力说》:“上述诸人,其为品性言行思惟,虽以种族有... |
上述诸人,其为品性言行思惟,虽以种族有殊,外缘多别,因现种种状,而实统于一宗: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 |
抱火卧薪 |
解释:抱火:捧着火种;卧薪:睡在柴草堆上。比喻处境险恶出处:汉 贾谊《新书 数宁》:“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 |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汉·贾谊·《新书·数... |
抱薪救火 |
解释: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害;结果不但没有消除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也作“负(背)... |
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也。-----春秋·辛研·《文子·精诚》... |
抱柱之信 |
解释:后用以表示坚守信约。出处:《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