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国耳忘家 |
解释:见“国而忘家”。出处:汉·贾谊《陈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语... |
... |
国富兵强 |
解释:国家富裕,军队强盛。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
... |
国富民丰 |
解释:国家富有,民众富裕。出处:三国·魏·曹植《七启》:“散乐移风,国富民康。”语法:国富民丰作谓语、宾语;... |
散乐移风,国富民康。-----三国魏·曹植·《七启》... |
国家栋梁 |
解释:栋梁:支撑房架的大梁。这里比喻责任或作用大。肩负国家重任的人。出处: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三折:“真乃... |
真乃国家栋梁。-----元·佚名·《冻苏秦》... |
国色天姿 |
解释: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天姿:天生的姿色。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出处:《公羊传 昭公三十一年》:“颜夫... |
颜夫人者,妪盈女也,国色也。-----战国·公羊高·《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 |
裹足取暖 |
解释:guǒ zǔ qǔ nuǎn,梁章钜 《剪灯夜话》,形容家庭困难,比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刻苦学习。近义词... |
... |
过眼烟云 |
解释:如同烟云在眼前飘过。比喻身外之物和很快就消失的事物。出处:宋 苏轼《宝绘堂记》:“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 |
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
过眼云烟 |
解释: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出处:宋 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 |
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
裹粮坐甲 |
解释: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出处: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 |
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春秋... |
裹足不进 |
解释:裹足:包缠住脚。好像脚被缠住了一样,不能前进。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不敢向前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 |
... |
裹足不前 |
解释:裹足:包缠住了脚。好像脚被裹住了一样;不能前进。大多指有所顾虑;停步不前。出处:战国 楚 李斯《谏逐客书... |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秦·李斯·《谏逐客书》... |
过目成诵 |
解释:只要看一遍就能背诵。形容记忆力极强。出处:《宋史 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语法:过目成诵连... |
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听暂闻,尔忘于心。-----东汉·孔融·《荐祢衡表》... |
国无二君 |
解释: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皇帝。出处:《礼记·丧服四制》:“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语法:国无... |
天无二日,士无二主;国无二君,家无二尊。-----西汉·戴圣·《礼记・丧服四制》... |
过河卒子 |
解释:象棋规则中卒子只能向前,不能后退,过了河之后可以横着走,威力更大。比喻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出处:张友鸾《... |
这是“做了过河卒子,只有拼命向前‘’的时候呀!-----现代·张友鸾·《秦淮粉墨图》... |
过屠大嚼 |
解释:见“过屠门而大嚼”。出处:梁启超《复刘古愚山长书》:“然则居东南而谭富强,其犹过屠大嚼。”语法:过屠大嚼... |
然则居东南而谭富强,其犹过屠大嚼。-----近代·梁启超·《复刘古愚山长书》... |
国无宁岁 |
解释:宁:安宁。国家没有太平的日子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5回:“国无宁岁,民无安时。”语法:国无宁岁... |
国无宁岁,民无安时。-----近代·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 |
裹粮策马 |
... |
... |
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 |
解释:比喻机会难得,机不可失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3回:“这是送上门的。你老人家休错这主意,过这村,就... |
... |
果出所料 |
解释:果:果真,诚然。指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判断准确,果真和预料一致语法:果出所料作分句;用于口语。示例:果出所料... |
... |
果如所料 |
解释:果:果真。事实果真和所预料到的一样。形容料事如神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梅圣俞》:“始,上怒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