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犬牙鹰爪 |
解释:喻善攫取的手段。出处:清·李渔《比目鱼·征利》:“我这生财妙手,从来会抓,岂仗你犬牙鹰爪,才能做家。”... |
犬牙鹰爪死不辞,触机折颈吁可悲!-----宋·陆游·《艾如张》诗... |
犬兔俱毙 |
解释:比喻双方同归于尽。出处:《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 |
齐欲伐魏,淳于髠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
拳中?沙 |
解释:沙握在手里也捏不到一起。比喻关系不融洽。
... |
... |
全然不顾 |
解释:是一般指专心地做某事。示例:他大模大样地从我们眼前走过去了,全然不顾大伙的存在!
... |
... |
劝百讽一 |
解释: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东汉·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赞... |
劝善戒恶 |
解释:见“劝善惩恶”。出处:晋·袁宏《后汉纪·贾逵传》:“强干弱枝,劝善戒恶。”语法:劝善戒恶作谓语、定语;指... |
... |
劝善惩恶 |
解释:劝:勉励;惩:责罚。惩罚坏人,奖励好人。出处:《左传·成公四十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 |
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四年》... |
劝善黜恶 |
解释:见“劝善惩恶”。出处:《魏书·肃宗纪》:“劝善黜恶,经国茂典。”语法:劝善黜恶作谓语、定语;指惩罚坏人,... |
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与闻国政而无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进贤者退,此所以劝善黜恶也。-----东汉·... |
劝善规过 |
解释:比喻勉励学好,规劝改正错误出处:清·刘开《问说》... |
天下无事,则相与属众读法,劝善规过。-----明·许国·《保甲议》... |
圈牢养物 |
解释:圈牢:养牛马的地方。饲养在圈中的牲畜。比喻任人驱使,毫无自由的人。出处: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此徒... |
... |
全家福 |
解释:全家人的合影或指荤的杂烩。形容全部聚集出处:张爱玲《浮花浪蕊》:“多数是住宅外阳光中的小照片,也有照相馆... |
... |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
解释:比喻为人清白,作风正派,过得硬。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人面上... |
我是个拳头上站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不带头巾男子汉,丁丁当当响的老婆。燕大,我与你要见一个明白!-----元·李... |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 |
解释:比喻为人清白,作风正派,过得硬。语法: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示例:人们夸他拳... |
... |
全神灌注 |
解释:同“全神贯注”。出处:张天翼《春风》:“丁老师全神灌注地听着,有时候他得插句把嘴。”语法:全神灌注作谓语... |
... |
全狮搏兔 |
解释:搏:搏斗。形容发挥巨大威力攻击弱小的目标出处:曾朴《孽海花》第24回:“他既要来螳臂当车,我何妨去全狮搏... |
他既要来螳臂当车,我何妨去全狮搏兔,给他一个下马威,也可发表我国的兵力,叫别国从此不敢正视。-----清·曾朴... |
权均力齐 |
解释:双方权势相当,不相上下。出处: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不同心并力则不能自守,权均力齐又不相率,当... |
不同心并力则不能自守,权均力齐又不相率,当推一人为将军,共全五郡,观世变动。-----晋·袁宏·《后汉纪・光武... |
权重秩卑 |
解释:权力大官品低。出处:清·俞樾《茶香室续钞·额外大学士》:“而后有殿阁大学士之设,官止五品,权重秩卑,殊不... |
自明初,罢中书省,而后有殿阁大学士之设,官止五品,权重秩卑,殊不相称。-----清·俞樾·《茶香室续钞·额外大... |
全神关注 |
解释:一心注意。出处:李劼人《天魔舞》第十章:“白知时并不认得他,何况此刻他全神关注的,只是那两个被人众打得鼻... |
白知时并不认得他,何况此刻他全神关注的,只是那两个被人众打得鼻塌嘴歪的凶手。-----现代·李劼人·《天魔舞》... |
全神倾注 |
解释:集中全部的精力出处:叶圣陶《遗腹子》:“他全神倾注的只在哇的一声之后那最关紧要的一个报告。”语法:全神倾... |
他全神倾注的只在哇的一声之后那最关紧要的一个报告。-----现代·叶圣陶·《遗腹子》... |
全受全归 |
解释:封建礼教认为人的身体来自父母,应当终身洁身自爱,以没有受过污辱损害的身体回到父母生我时那样。出处:西汉 ... |
父母全而生之,于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西汉·戴圣·《礼记·祭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