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同病相怜 |
... |
问子胥曰:“何见而信(白)喜?”子胥曰:“吾之怨与喜同。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汉·赵... |
通才硕学 |
解释:学识通达渊博的人。出处:郑观应《致家塾潘教习论朱星源十大学书》:“一般自命开通之学生,粗得西学皮毛,辄... |
一般自命开通之学生,粗得西学皮毛,辄满口名词,自诩为通才硕学……有不可一世之概。-----近代·郑观应·《致家... |
通达谙练 |
解释:通达:明白;谙练:熟悉,熟练。深知人情事理,处理问题老练。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这人既... |
这人既如此通达谙练,岂有连个礼的轻重过节儿,他也不明白的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
通都大埠 |
解释: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同“通都大邑”。出处:燕斌《发刊词》:“近年以来,朝野上下,始从事于女子教育... |
近年以来,朝野上下,始从事于女子教育问题,通都大埠之间,女校相继成立。-----当代·燕斌·《发刊词》... |
通风报讯 |
解释:见“通风报信”。出处:秦牧《愤怒的海》:“徐大奎进城到县衙门去了,芹姊觑了便,才赶回来通风报讯给我们。... |
... |
通功易事 |
解释: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 |
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战国·孟子等·《孟... |
通共有无 |
解释:谓互相接济;互通有无。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杨俊传》:“俊振济贫乏,通共有无。”语法:通共有无... |
俊振济贫乏,通共有无。-----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杨俊传》... |
通古达变 |
解释:通晓古代的学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出处:宋·王禹偁《省试四科取士何先论》:“非经天纬地、通古达变者... |
... |
通今达古 |
解释:同“通今博古”。出处:胡蕴玉《序》:“述学派之流别,论政治之得失,纵有通今达古之才,而无瑰玮奇丽之笔,... |
今欲考国势之强弱,察民气之盛衰,述学派之流别,论政治之得失,纵有通今达古之才,而无瑰玮奇丽之笔,言之无文,行之... |
通南彻北 |
解释:谓贯穿南北。出处:赵树理《三里湾》:“又往前走,就看见东山根通南彻北的一条河从北边的山缝里钻出来,又钻... |
又往前走,就看见东山根通南彻北的一条河从北边的山缝里钻出来,又钻进南边的山缝里去。-----现代·赵树理·《三... |
通衢广陌 |
解释:四通八达的宽广大路。出处:唐·牛僧儒《玄怪录·崔绍》:“二使者押绍之后,通衢广陌,杳不可知际,行五十许... |
二使者押绍之后,通衢广陌,杳不可知际。-----唐·牛僧孺·《玄怪录·崔绍》... |
通权达变 |
解释:通:懂得;权:权宜;达:通晓;懂得。通晓权宜;适应变化。指办事不死守常规;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出处... |
《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贾逵传》... |
通天达地 |
解释:犹言顶天立地。出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三六回:“俺是通天达地,有一无二,带管本山山寨头名寨主... |
俺是通天达地,有一无二,带管本山山寨头名寨主女将军。-----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
通文调武 |
解释:谓卖弄文才和武艺。出处:明·无名氏《精忠记·严刑》:“我这里是甚麽衙门?谁许你通文调武,可恶!”语法:... |
我这里是甚麽衙门?谁许你通文调武,可恶!-----明·无名氏·《精忠记·严刑》... |
通险畅机 |
解释:使险要之地畅通无阻。出处:郑观应《上晋抚胡蕲生中丞条陈》:“今欲通险畅机,诚非火车铁路不为功。”语法:... |
今欲通险畅机,诚非火车铁路不为功。-----现代·郑观应·《上晋抚胡蕲生中丞条陈》... |
通幽动微 |
解释:见“通幽洞微”。出处:《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推五岳即须臾,制约宇宙,造化之内,无人可皆,通幽动微... |
... |
通幽洞微 |
解释:通晓、洞察幽深而细微的道理。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佛光满禅师法嗣》:“并钩深索隐,通幽洞微。”语... |
今属公子吐论,通幽洞微,过钟、张之门,入羲、献之室,重光前哲,垂裕后昆。-----唐·欧阳询·《用笔论》... |
同仇敌慨 |
解释:见“同仇敌忾”。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 |
... |
同出一辙 |
解释:两种言论或行为完全一样。语法:同出一辙作谓语;指相同的。示例:这两种说法同出一辙
... |
... |
痛不欲生 |
解释:悲痛得不想再活下去了。痛:悲痛;欲:想;打算。出处:宋 吕大钧《吊说》:“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