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以终天年 |
解释:以:表示目的。终:结束,完了。天年:指人的自然的年寿。指养老送终。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 |
... |
以铢程镒 |
解释:用铢同镒作比较,表示很不相称。出处:明·姚士粦《见只编》卷上:“陈水南臬宪尝以南唐李昪宜继唐后,遂改马... |
陈水南臬宪尝以南唐李昪宜继唐后,遂改马令《南唐书》为《唐馀纪传》,此犹萧常以《三国·蜀志》为《续后汉书》也。然... |
以紫为朱 |
解释:见“以紫乱朱”。出处:明·刘基《官箴中》:“俾好作恶,以紫为朱。”语法:以紫为朱作谓语、定语;用于坏人... |
俾好作恶,以紫为朱。-----明·刘基·《官箴中》... |
蚁集蜂攒 |
解释:像蚂蚁、螽斯一般集聚。比喻集结者之众多。出处:明 宋濓《赠行军镇抚迈里古思平寇诗序》:“栝寇复兴,蚁集... |
栝寇复兴,蚁集蜂攒,众号数万,遂陷婺之永康。-----明·宋濓·《赠行军镇抚迈里古思平寇诗序》... |
蚁聚蜂屯 |
解释:屯:聚集。像蚂蚁、螽斯一般集聚。比喻集结者之众多。出处:清 吴伟业《雁门尚书行》:“蚁聚蜂屯已入城,持... |
今又河南河北有不匡之徒,蚁聚蜂屯。-----唐·任超·《灵龟王碑》... |
以慎为键 |
解释:用谨慎作锁。表示处事十分小心,不以言惹祸。出处:唐·刘禹锡《口兵戒》:“戒哉我口之启,尔心之门。无为我兵... |
戒哉我口之启,尔心之门。无为我兵,当为我藩。以慎为键,以忍为阍。可以多食,勿以多言。-----唐·刘禹锡·《口... |
以忍为阍 |
解释:用忍耐作门。表示不轻易动怒而出言伤人,以免招来祸患。出处:唐·刘禹锡《口兵戒》:“戒哉我口之启,尔心之门... |
戒哉我口之启,尔心之门。无为我兵,当为我藩。以慎为键,以忍为阍。可以多食,勿以多言。-----唐·刘禹锡·《口... |
以管窥天 |
解释: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从管子里看天。比喻见识非常狭隘;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很肤浅;很片面。出处:先秦 庄周... |
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战国·庄周·《庄子·秋水》... |
以索续组 |
解释:用粗绳去连接丝带。比喻后继者的才学远逊前人。出处:唐·刘知幾《史通·杂说上》:“贤君见抑,而贼臣是党,求... |
贤君见抑,而贼臣是党,求诸旧例,理独有违。但此是绝笔获麟之后,弟子追书其事。岂由以索续组,不类将圣之能者乎?何... |
一缕不挂 |
解释:原为佛家语,比喻没有尘世的丝毫牵挂。 现形容不穿衣服,全身赤裸。又作“寸丝不挂”出处:《楞严经》:“一丝... |
一丝不挂,竿木随身。-----·佚名·《楞严经》... |
遗簪坠屦 |
解释:遗:遗失;坠:掉落;屦:鞋子。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旧物。后指不忘旧友叫“不弃遗簪坠屦”。出处:《北史 韦... |
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有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唐·李大师、... |
遗簪堕屦 |
解释:簪:针形首饰;屦:鞋。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旧物或故情。指不忘旧友出处:唐·张说《让右丞相第二表》:“臣幸... |
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有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唐·李大师、... |
一钱不直 |
解释:指毫无价值出处:金·元好问《晨起》诗:“多病所须惟药物,一钱不直是儒冠。”语法:一钱不直作谓语、宾语、定... |
... |
咿咿呀呀 |
解释:物体转动或摇动的声音,小儿学语或低哭声,也指鸟叫声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54章:“全村的大人娃... |
全村的大人娃娃,说说笑笑,咿咿呀呀,手舞足蹈,都穿上了自己最体面的衣裳,纷纷走出家门。-----当代·路遥·《... |
一人元良 |
解释:元良:天子。指天子一人。出处:《尚书·大甲下》:“一人元良,万邦以贞。”... |
... |
一气呵成 |
解释:呵:呼气。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出处:明 胡... |
... |
一呵而就 |
解释:一口气完成。出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十四:“感兴不来,也不能勉强去酝酿。当它来的时候,酝酿成熟,故... |
... |
一唱三叹 |
解释:原指宗庙的乐曲;一个人唱;三个人赞叹应和。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语... |
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西汉·戴圣·《礼记·乐记》... |
一夕三叹 |
解释:夕:晚上;三:多次。一夜之间反复叹息。出处:唐·常建《赠三侍御》:“吟彼乔木诗,一夕常三叹。”... |
吟彼乔木诗,一夕常三叹。-----唐·常建·《赠三侍御》... |
意思意思 |
解释:指略表心意或表面是那么回事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第一趟上门来看老伯母,总要意思意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