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知错就改 |
解释:知道自己错了就立即改正出处:王朔《刘慧芳》:“我这人缺点很多,知错就改便是其中之一。”语法:知错就改作谓... |
... |
知书达理 |
解释:有知识,懂礼貌。示例:我爸爸知书达理,待人客气。反义词:不知轻重... |
... |
指东打西 |
解释:指着东方打西方,打得别人防不胜防出处:《七侠五义》第92回:“那知小侠指东打西,窜南跃北,犹如虎荡羊群,... |
十二三个赌博的,一发齐上,要夺那银子,被李逵指东打西,指南打北。-----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
指日而待 |
解释:见“指日可待”。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一回:“将来执掌昭阳,可指日而待,为何夫人双眉反蹙起来... |
将来执掌昭阳,可指日而待,为何夫人双眉反蹙起来?-----清·褚人获·《隋唐演义》... |
知足不殆 |
解释:殆:危险。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危险出处:汉·荀悦《汉纪·宣帝纪》:“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止不辱,知... |
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汉·荀悦·《汉纪·宣帝纪二... |
知止不殆 |
解释: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春秋·老子·《老子》...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解释:殆:危险。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 |
... |
只争旦夕 |
解释:亦作“只争朝夕”。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目的。出处:明·徐复祚《投梭记·却说》:“今朝宠命来首锡,掌枢衡只... |
... |
植党自私 |
解释:见“植党营私”。出处:鲁迅《坟·文化偏至论》:“借多陵寡,植党自私,于是战斗以兴。”语法:植党自私作谓语... |
借多陵寡,植党自私,于是战斗以兴。-----现代·鲁迅·《坟·文化偏至论》... |
植党营私 |
解释:建立小团体;牟取私利。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一边是一味的向家庭植党营私,去作那罔人勾当... |
建立奉诏即行,驰入朝堂,极言重诲植党营私。-----当代·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二一回... |
直言谠议 |
解释:谠:正直。指正直的言论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甲:“每侍臣赐对,则左右悉去,故直言谠议,尽得上达。”语... |
上元中,长安东内始置延英殿,每侍臣赐对,则左右悉去,故直言谠议,尽得上达。-----宋·钱易·《南部新书》... |
直捣黄龙 |
解释:直接捣毁敌人的巢穴。捣:捣毁;黄龙:黄龙府;金人腹地。现泛指敌人腹地。出处:元 脱脱等《宋史 岳飞传》:... |
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三... |
知恩报德 |
解释:受别人的恩惠,心存感激意图报答出处:《群英类选·〈红蕖记·触身谐配〉》:“可怜见咱魂销尽,知恩报德情难混... |
... |
直眉瞪眼 |
解释:形容发脾气或发呆的样子。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连司棋也都气了个直眉瞪眼。”语法:直眉瞪眼... |
连司棋都气了个直眉瞪眼,无计挽回,只得罢了。-----清·曹雪芹·《红楼梦》... |
知高识低 |
解释:知道高低大小。指懂道理,识大体,说话、做事有分寸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金生是个聪明的... |
金生是个聪明的人,在他门下,知高识低,温和待人。-----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
指指点点 |
解释:指给人点化或背后评论人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3回:“贾芹走进书房,只见那些下人指指点点,不知说什... |
... |
指手点脚 |
解释:犹指指点点。形容背后指点议论之状。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彦思]走将出来时,众人便... |
(彦思)走将出来时,众人便指手点脚,当一场笑话。-----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
枝叶旁牒 |
解释:牒:记载宗族的谱牌。比喻旁系亲属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阻奸》:“为何明弃储君,翻寻枝叶旁牒。”语法:... |
圣上果殉社稷,尚有太子监国,为何明弃储君,翻寻枝叶旁牒。-----清·孔尚任·《桃花扇·阻奸》... |
指挥可定 |
解释:见“指麾可定”。出处: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上:“某生长北方,闻燕人思归之情切矣,今若举事,指挥可定。”... |
某生长北方,闻燕人思归之情切矣,今若举事,指挥可定。-----宋·周煇·《清波别志》... |
指挥若定 |
解释:指挥调度;似有定局(若:好像;定:定局)。形容从容不迫;很有把握。出处:唐 杜甫《咏怀古迹》诗:“伯仲之... |
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