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íng tiào
注音ㄆ一ㄥˊ ㄊ一ㄠˋ
⒈ 官府在荒年缺粮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
引《史记·货殖列传》:“平糶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清刘大櫆《通溪巴君墓志铭》:“乾隆十六年,岁旱饥,君倡平糶之法於有司。”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事后, 淮扬道出示严禁造謡,并悬赏购缉散放伪票之匪徒,一面办理平糶,以安民心。”
遇荒年时,米粮价格高涨,官府为平衡物价,而将官仓里的米粮以平价卖出,称为「平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