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伦不类
意思解释
解释:
伦:类。既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正派或不规范。也指将互不相关的事物拿来作比拟。
出处:
明 吴炳《疗妒羹 絮影》:“眼中人不伦不类,阱中人不伶不俐。”
语法:
不伦不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比喻不规范与不成样子。
示例:
王夫人听了,早知道来意了。又见他说的不伦不类,也不便不理他。(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英语:
neither this species nor that class
日语:
へんちくりんだ,どっちつかずだ
俄语:
ни то ни сё
其他:
<法>n'être ni chair ni poisson
近义词:
不三不四、非僧非俗、非驴非马、画虎不成、画虎类犬
反义词:
一本正经、正襟危坐
出处
所以乐正行事,无理辄书,致使编次不伦,比喻非类,言之可为嗤怪也。
-----唐·刘知几·《史通·一六·杂说上·公羊传》
成语故事
《春秋·昭公十九年》中记载了一则关于许悼公因疟疾去世的史实,他在临终前曾服用了太子许止赠予的药物。对于这一事件,《公羊传》进行了解读,认为孔子借此事批评许止未能尽到孝道,并以乐正子春悉心侍奉病父的事迹作为对比。然而,史学家刘知几却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尽管乐正子春的孝道行为值得称赞,且许悼公的去世确实与政治阴谋有关,但并不能因为许止未能像乐正子春那样孝顺,就轻率地给他扣上“弑君”的罪名。刘知几进一步指出,《公羊传》在解读时,为了凸显乐正子春的高尚品质,似乎对事实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扭曲和解读,这种举证方式并不恰当,其得出的结论也显得过于牵强,甚至带有几分滑稽的意味。随着时间的推移,“编次不伦,比喻非类”这句话逐渐演化为成语“不伦不类”,用以形容事物或行为不合规范、不成体统,显得杂乱无章,缺乏应有的秩序和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