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晦待时
意思解释
解释:
谓掩藏锋芒,隐匿踪迹,等待时机。
出处:
茅盾《蚀·动摇》:“辛亥那年国光就加入革命,后来时事日非,只好韬晦待时。”
语法:
韬晦待时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示例:
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七章:“‘唾面自干,韬晦待时’,古人尚且难免,又何况我钱谦益!”
英语:
hide one's capacities and bide one's time
近义词:
韬光俟奋
出处
辛亥那年国光就加入革命,后来时事日非,只好韬晦待时。
-----现代·茅盾·《动摇》
成语故事
在《旧唐书·宣宗记》中记载了一段关于唐宣宗李忱的故事。他作为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因为其母亲郑氏原本是郭贵妃的侍女,所以他在众多皇子中地位并不高,自小就显得沉默寡言,因此常成为他人嘲笑和捉弄的对象。李忱年轻时,曾梦见自己骑着龙升上天空。在古代中国,龙是无比神圣和尊贵的象征,梦见龙往往被视为吉祥的预兆,甚至有时被解读为对未来皇位的预示。李忱对这个梦感到十分惊奇,并告诉了母亲郑氏。郑氏深知这样的梦境如果被外人知道,可能会给李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危险。因此,她告诫儿子,这个梦不要告诉任何人,并希望他以后不要再提起。在历经了大和、会昌两朝期间,李忱经历了众多的宫廷斗争。在此期间,他听从了母亲的忠告,更加小心谨慎地隐藏自己的才华和那个神秘的梦境,无论在任何场合,都未曾向他人提及过自己梦见乘龙上天的事情。后来,李忱得到了宦官马元贽等人的支持,被拥立为皇帝,即唐宣宗。他登基后,勤政爱民,使得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大中之治”的繁荣局面。书中所描述的“韬晦”,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成语“韬光养晦”,也作“韬晦待时”。这个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隐藏自己的锋芒和才华,暂时退隐起来,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展露自己。这种策略通常被看作是智者的选择,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并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一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