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莫大于心死
意思解释
解释:
最可悲的莫过于意志消沉和丧失进取心了。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语法:
哀莫大于心死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悲哀的程度比心死还重。
示例:
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我的心已经死了。我不该再到你们公馆里来,打扰你们。(巴金《家》二回)
英语:
There is no poverty live the povery of spirit
近义词:
心灰意冷
反义词:
发愤图强
出处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战国·庄周·《庄子·田子方》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故事源自《庄子·田子方》,讲述了孔子与其得意弟子颜回之间的一段对话。颜回的困惑: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首。他向孔子请教,为何自己虽尽力模仿孔子的言行,但始终无法像孔子那样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孔子的解答:孔子在听到颜回的困惑后,回答道:“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这里,“心死”指的是思想的和记忆的消失,或者是指心如死灰,思想顽钝,对周围的事无动于衷。孔子进一步解释说,最悲哀的事莫过于内心的绝望和死寂,这比人的肉体死亡还要悲哀。孔子的教诲:孔子借此机会向颜回传达了道家思想的核心,即尊重和适应自然规律,不要过于执着于形式上的模仿,而应注重内在的真实和变化。他告诉颜回,人应该随应外物的变化而相应有所行动,日夜不停地进步和成长,而不是僵化在旧的思维和形式中。“哀莫大于心死”这个成语故事寓意深刻,告诫人们要保持内心的活力和热情,不断学习和进步,避免陷入思想的僵化和麻木。同时,也强调了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理念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醒,追求真正的自我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