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秋毫之末秋毫之末的意思
qiū háo zhī

秋毫之末


拼音qiū háo zhī mò
结构偏正式成语
感情中性成语
热度常用成语
字数四字
年代古代成语

意思解释

  • 解释: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末:末梢;尖端。比喻十分细微的东西。

  •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而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语法:

    秋毫之末偏正式;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示例:

    (1)他的观察力十分敏锐,即使是秋毫之末也能看得一清二楚。(2)外交上的事情,即使小如秋毫之末,也要谨慎,不能出错。


  • 出处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手腕先后称霸,成为诸侯的领袖。到了战国时期,齐宜王也怀有统一诸侯、称霸一方的雄心,因此向当时的大儒孟子求教。 齐宜王向孟子问道:“请您讲述一下齐桓公、晋文公如何用武力统一天下的故事。” 孟子沉思后回答:“恐怕这不符合您的愿望。我们儒家向来不推崇霸道,而是推崇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 齐宜王追问:“您说的王道确实有道理,但要具备怎样的道德才能实现呢?” 孟子以齐宜王的善行为例,说:“听说您在新钟铸成时,因为不忍心看到牛被宰杀而感到难过。这种仁慈之心,正是行王道、统一天下的基础。” 孟子接着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如果有人说他能举起极重之物,却举不起一根羽毛;能看清极细之物,却看不见一车木柴,您会相信吗?” 齐宜王立刻回答:“当然不会。” 孟子微笑道:“正是如此。如果您能以这样的仁心对待动物,却不愿意用来爱护百姓,那也是难以置信的。羽毛之所以举不起,是因为不愿举;木柴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看;百姓之所以不能安居乐业,是因为您没有去关心。您能否以德统一天下,关键在于您是否愿意去做。这关乎您的意志,而非能力。” 孟子的回答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和君主的仁心,指出统一天下的关键在于君主是否愿意实施仁政,关心百姓的福祉。这个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即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字义分解


    秋毫之末的意思,秋毫之末是什么意思由大头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