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ǒu zhū bǐ fá
结构联合式成语
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口诛笔伐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对坏人坏事的揭发与批评。
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新文化的先驱者们对封建主义文化毫不留情地展开了口诛笔伐。
他捐廉弃耻,向权门把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明·汪廷讷·《三祝记·同谪》
明末时期,浙江山阴人张岱出生于显贵的书香门第,其重要著作《石匮书》是他花费近五十年时间完成的。有些看过此书的人认为,《石匮书》虽然写得很好,但未能顺应潮流而拥戴东林学派,恐怕不合时宜。 张岱对此深感不满,在给李砚翁的信中强调了言论自由的重要,表示只有健全的舆论才能带来健全的政治。张岱引用了宋代吕祖谦的话:“见辱于市人,越宿而已忘;见辱于君子,万世而不泯。君子所以口诛笔伐于荜门圭窦之间,而老奸巨滑心丧胆落,得恃此权也。”大意是:被普通人羞辱,过一晚就忘了;被君子羞辱,一辈子也无法忘记。这就是君子经常用言语和文字来揭露、指责那些奸诈狡猾之人罪状的原因。 后来,成语“口诛笔伐”逐渐流传开来,用来指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谴责他人的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