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一书中,“郭公”下未记事,“夏五”后缺“月”字。 比喻文字脱漏。
《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夏五。”
童子曰:“郭公夏五,圣人所以传疑,彖之阙文奈何?”曰:“圣人疑则传疑也,若震之彖,其辞虽阙,其义则在,又何疑焉。”
-----宋·欧阳修·《欧阳永叔集·易童子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