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àn shí xiāo yī
结构联合式成语
天色很晚才吃饭,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形容勤于政事
南朝 陈 徐陵《陈文帝哀策文》:“勤民听政,旰食宵衣。”
旰食宵衣作谓语、定语;指勤于政事。
奋乾纲旰食宵衣,持国柄敬天慰庙。明·陈汝元《金莲记·射策》
getting up before dawn and eating late (busy with state affairs)
宵衣旰食、日理万机
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勤民听政,旰食宵衣。
-----南朝陈·徐陵·《陈文帝哀策文》
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开国皇帝陈霸先在位时间不长,仅仅三年便因病去世了。陈霸先的侄子陈蒨继承皇位,被尊称为陈文帝。陈文帝在即位之初,就看到了萧梁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风气的颓废,这使他深感忧虑。因此,陈文帝在位期间,特别注重节俭和勤政,他努力整顿朝纲,严格吏治,大力推行农桑政策,积极兴修水利,使得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在他的治理下,陈朝的政治环境清明,百姓生活富裕,国家的实力也相对强大,他被誉为南朝历代皇帝中难得的明君。文学家徐陵在他的《陈文帝哀册文》中,对陈文帝的勤政爱民有着详细的记载,他写道:“陈文帝勤于民政,听政务,旰衣宵食。”意思是:陈文帝对于处理国家事务非常勤奋,每天在天还未亮的时候就开始工作,直到深夜才会吃饭,他的生活完全被国家大事所占据。成语“宵衣旰食”之后流传开,也作“旰食宵衣”“昃食宵衣”等,用来形容帝王或大臣、官吏勤于政事,也可泛指非常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