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ēng míng láng jí
结构主谓式成语
声名:名誉;名声;狼藉: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后借以形容散乱;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唐 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声名狼藉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补语;含贬义。
因汪太史平日声名狼藉,最不见重于官场,日前新督帅参劾劣绅十七名,实以汪某居首。(清 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十三回)
have a bad name
名声が地を掃 (はら)う
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дурной славой
<德>berüchtigt
名誉扫地、臭名昭著、身败名裂、臭名远扬、臭名昭着
流芳百世、名闻遐迩、名满天下、地望高华
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西汉·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
此典出自《史记·蒙恬列传》:“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蒙恬和蒙毅兄弟俩都受到秦始皇的信任。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胡亥即位。胡亥年幼无知,听信李斯、赵高的谗言,派人通知蒙毅,让他自杀。蒙毅在给胡亥的答话中列举了几个杀害良臣的暴君:如秦穆公以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并说这些君主因犯了杀害良臣的错误而遭到天下人的声讨,以致“恶声狼藉,布于诸国”,希望胡亥引以为戒。但是胡亥不听他的劝谏,最终还是杀了蒙毅,接着蒙恬也被迫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