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ú wēng dé lì
结构主谓式成语
见“渔人得利”。
清·庾岭劳人《蜃楼志》第15回:“趁着潮州兵将赴调,我乘空袭了城池,岂不是渔翁得利?”
渔翁得利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得便宜。
郭沫若《屈原》第五幕:“后来他又骂他愚弄国王,愚弄南后,想离间齐国和楚国的邦交,好让秦国来渔翁得利。”
渔人得利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蘁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渔翁得利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也就是“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鹬(一种水鸟)和一只蚌(一种河蚌)在河滩上争夺食物,鹬啄住了蚌的肉,蚌则夹住了鹬的嘴。两者互不相让,争执不下,最终被一位渔人看到,他毫不费力地就将它们一起捕获了。这就是“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