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之役
意思解释
解释:
《左传·隐公四年》:“ 宋公 、 陈侯 、 蔡 人、 卫 人,围其东门,五日而还。”又《隐公五年》:“郑 人侵 卫 牧,以报东门之役。”后因以“东门之役”指旧仇。 明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吏部·汪徐相仇》:“﹝ 徐必进 ﹞与 汪 为桑梓,初处丞固无香火情,比 汪 报东门之役,人亦尤其已甚。”
出处
《左传·隐公四年》:“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又《隐公五年》:“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五年》
成语故事
话说宋国的一把手宋宣公知道自己的儿子与夷生性暴虐,贪财好利,不是作一国之君的料,于是临死前将君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和,是为宋穆公。穆公感激哥哥的恩情,用实际行动报答了他的哥哥,他在国君的位子上的九年间勤于政事,从不懈怠,结果积劳成疾,临死也没有将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冯,而是还给了哥哥的儿子与夷。 他的这个决定完全出于对哥哥的报答,而不是一个政治家深思熟虑的行为。因为当时很多大臣都对公子冯印象不错,认为他完全有能力治理宋国,比与夷强很多。但是宋穆公听不进去,坚决要立与夷,大臣们没有办法只能同意。其实穆公也知道与夷这孩子脾气不好,怕他当上国君以后对自己的儿子不利,于是凭借自己和郑庄公的私人关系,让公子冯去郑国居住,这也算是政治避难吧。 这件事一时间在所谓的正人君子之间传为佳话,认为宋穆公是仁义道德的典范,可是不久以后却给宋国的老百姓带来了灾难。 公元前719年,与夷即位。很快他发现大臣们对公子冯念念不忘,老是拿自己和他比较,心里非常不安。而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卫国政变的消息,弟弟州吁杀死哥哥取而代之,这让宋殇公感到如芒在背,如鲠在喉,生怕哪天身在郑国的公子冯也效仿州吁谋夺自己的君位。于是,尽早除掉公子冯成了他的工作重心。 州吁正是抓住宋殇公的这个死穴,派使者宁翊成功的游说来宋国的伐郑大军。当然,宋国的目的不是灭掉郑国,而是杀死在郑国的公子冯! 四国联军集结完毕以后,一路向郑国都城新郑杀去,郑军抵挡不住十几万联军的冲击,纷纷败退。没几天联军便出现在新郑的东城门。从联军出现的位置来看,四国的部队一定是先在宋国集结,然后穿过郑、宋两国之间广袤的无人区,然后突然从东边杀入郑国的。 郑国的主要兵力都部署在北边、西边靠近卫国和王畿的地方,只有东边兵力最为薄弱,联军正是看准了这个软肋,突破了郑国的防线。 首都被围,大臣们一片慌乱。而郑庄公却很镇定,事实上他必须镇定,因为国家存亡不能指望别人,只能靠自己。这就是当一把手的悲哀,别看平时耀武扬威,一旦出事就得自己扛着,权利与义务是成正比的。 当然,人家不是生扛,凭借庄公的智慧,州吁也好,与夷也罢都不是他的对手。打仗就是抓机会,要想抓住机会就得了解对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庄公告诉大臣,尔等不必惊慌,四国之军虽然来势凶猛,但并非铁板一块,陈、蔡就是俩跟屁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