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逼上梁山 |
解释:梁山:又称梁山泊;在今山东省东平湖西;梁山县南;附近地区为古梁山泊;北宋以后;常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 |
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全传》... |
鼻端生火 |
解释:以之形容马行疾速。出处:语出《南史 曹景宗传》:“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语... |
... |
鼻塌脣青 |
解释:形容脸部伤势严重。出处:李涵秋《广陵潮》第六五回:“想罢再看看严大成,已打得鼻塌脣青,简直不成模样。”... |
想罢再看看严大成,已打得鼻塌脣青,简直不成模样。-----现代·李涵秋·《广陵潮》... |
避坑落井 |
解释:躲过了坑,又掉进井里。比喻躲过一害,又受一害。出处:《晋书 褚翜传》:“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 |
去辛就蓼,毒愈酷甚;避阱人坑,忧患日生。-----汉·焦延寿·《易林·五·观之益》... |
避凉附炎 |
解释:谓疏远避开无权势者,亲热攀附有权势者。出处:明·朱国桢《涌幢小品》:“母,小人也,避凉附炎,且其性残虐... |
母,小人也,避凉附炎,且其性残虐。-----明·朱国桢·《涌幢小品》... |
避强打弱 |
解释: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出处:见“避强击惰”。语法:避强打弱作谓语、定语... |
运动战的实行方面,问题是很多的,例如……避强打弱、围城打援、佯攻、防空、处在几个敌人之间、超越敌人作战……等等... |
避强击弱 |
解释:指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打其疲弱的出处: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 |
卿宜密运谟猷,明宣号令,避强击惰,取暴抚羸。-----唐·元稹·《批刘悟谢上表》... |
避让贤路 |
解释:避让: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万石张叔列... |
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西汉·司马迁·《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
避影敛迹 |
解释:指隐蔽起来,不露形迹。出处:宋 叶适《刘建翁墓志铭》:“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镱见象,奸民未尝不避... |
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镱见象,奸民未尝不避影敛迹也。-----宋·叶適·《刘建翁墓志铭》... |
臂有四肘 |
解释:比喻不凡的相貌。出处:《幼学琼林 卷二 身体类》:“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汤之异体。”
... |
... |
髀肉复生 |
解释: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出处:晋 陈寿《... |
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 |
比肩继踵 |
解释:比肩:肩膀挨着肩膀;继踵:脚尖碰着脚后跟。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着脚根。形容人多拥挤。出处:春秋 齐 晏... |
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春秋·晏婴·《晏子春秋·杂下》... |
比肩接踵 |
解释:肩碰肩,脚跟脚。形容人多拥挤或接连不断出处:清 戴名世《序》:“天下之谬悠庸烂者,比肩接踵,不可胜数。... |
其间名臣巨儒、魁奇俊伟豪杰不群之士,比肩接踵而出。-----清·戴名世·《序》... |
比肩随踵 |
解释:犹比肩继踵。形容接连不断。出处:《韩非子 难势》;“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随踵而生也,世... |
... |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解释: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出处:晋... |
先是杜伯度、崔子玉以工草书称于前世。袭与罗晖亦以能草,颇自矜夸,故张伯英与袭同郡太仆朱赐书曰:“上比崔杜不足,... |
比物丑类 |
解释:指连缀同类事物,进行排比归纳。出处:《礼记 学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郑玄注:“以事相况而为之。... |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礼记·学记》... |
比翼双飞 |
解释:比翼:翅膀紧靠翅膀;双飞:成双地并飞。借比翼鸟的双宿双飞;比喻夫妻形影不离心心相印。出处:《尔雅 释地... |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佚名·《尔雅·释地》... |
秕言谬说 |
解释:秕:坏,不良的;谬:错误。错误的言论出处:《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论三从》:“秕言谬说,自相矛盾。... |
... |
俾昼作夜 |
解释:俾:使。把白昼当作夜晚。指不分昼夜地寻欢作乐出处:《诗经 大雅 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语法:俾... |
式号式呼,俾昼作夜。-----·佚名·《诗经·大雅·荡》... |
笔底超生 |
解释:犹言笔下超生。超生:佛家语。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在用意和措词方面都给予宽容或开脱。出处:苏雪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