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ún

荀子


拼音xún zǐ
注音ㄒㄨㄣˊ ㄗˇ

词语解释

人名。名况,又称荀卿。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末期赵国人。齐威王、宣王时曾到齐国讲学,去秦国考察,又至楚,春申君委以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废,就定居于兰陵,着书数万言而卒。『荀子』共三十二篇,历来被视为儒家重要的着作。荀子主张「性本恶」,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以「礼」、「法」来维护社会秩序之平和。

国语辞典

战国时赵人荀况。参见「荀况」条。

网络解释

荀子 (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

  •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 分字解释


    ※ "荀子"的意思解释、荀子是什么意思由大头虾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 1、功能技成,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路在脚下,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
  • 2、荀子在百家争鸣中确立的性恶论成为其礼法思想的理论基础。
  • 3、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
  • 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
  •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志当存高远。
  • 6、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