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iān tà
注音ㄅ一ㄢ ㄊㄚˋ
词性
动词
鞭挞
(1) 鞭打;驱使
例
英
⒈ 鞭打。
引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亡人见神》:“鞭挞奴婢,皆得其过。”
唐高适《封丘作》诗:“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鲁迅《书信集·致杨霁云》:“我想,这就是菲洲黑奴虽日受鞭挞,还能活下去的原因。”
⒉ 驾驭,征服。
引《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论》:“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
宋苏辙《进御集表》:“﹝神宗﹞自初即位,经营百度,有纲纪海内,鞭挞四夷之志。”
清魏源《圣武记》卷五:“故吐蕃赞普都之,以鞭挞四夷,抗衡上国。”
⒊ 犹驱送。
引唐杜甫《上水遣怀》诗之三:“蹉跎陶唐人,鞭挞日月久。”
仇兆鳌注:“鞭挞日月,犹云驱送岁月。”
⒋ 抨击。
引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最猛烈的鞭挞了那主人们的是萧伯纳。”
秦牧《艺海拾贝·笑的力量》:“对剥削阶级贪婪愚蠢的讽刺,对他们的风习影响的嘲弄和鞭挞,状物传神的譬喻,智慧警辟的语言,句句都可以引起幽默感。”
⒌ 责罚;折磨。
引郁达夫《薄奠》下:“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念头。”
华嘉《寂寞》:“即使你躲进一个没有人烟的深谷,它的魔手还是要把你拖出来鞭挞。”
用鞭子抽打。《大宋宣和遗事.元集》:「今之官府,督取甚急,往往鞭挞人民取足,至有伐叶为薪以易钱货。」《三国演义.第八一回》:「帐上帐下,但有犯者即鞭挞之;多有鞭死者。」也作「鞭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