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 jūn

三军


拼音sān jūn
注音ㄙㄢ ㄐㄨㄣ
词性 名词

词语解释

三军sān-jūn

(1) 军队的统称

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

the army

(2) 古时指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现指陆军、空军、海军

the three armed services

引证解释

⒈ 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

《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⒉ 军队的通称。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汉书·灌夫传》:“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驰不测之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
唐章孝标《淮南李相公绅席上赋春雪》诗:“朱门到晓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消。”
《说唐》第一回:“﹝晋王﹞将宫内之物,给赏三军,班师回朝。”
毛泽东《长征》诗:“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⒊ 古代指步、车、骑三军。今亦称海、陆、空军为三军。

《六韬·战车》:“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

⒋ 三围。

《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陶鸿庆《读诸子札记·管子二》:“‘军’之本义为‘围’,后世遂为师旅之通名……‘三军当一战’者,言三围当一战也。”

国语辞典

周制,诸侯大国统率三军,每一军共一万二千五百人。

如:「勇冠三军」。

网络解释

三军

  • 提起“三军”,现代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而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这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完全不同。
  • 古代所说的三军是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 步兵)。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等。
  • 分字解释


    ※ "三军"的意思解释、三军是什么意思由大头虾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 1、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 2、三军之中竖此碑,逆天之人立死归亦死。
  • 3、陆、海、空三军是部队的三个平行的军种。
  • 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5、明天,本将要在温地城犒赏三军!
  • 6、萧摩诃气冠三军,当时良将,虽无智略,亦一代匹夫之勇矣;然口讷心劲,恂恂李广之徒欤。
  • 7、如今马三军因为心有不甘,为泄私愤而上书楚王,仅数千弓弩手便将风怜影大败。
  • 8、不龟手之药,宋人以洴澼絖,而楚臣得之以济三军,而兼城拓地。
  • 9、中国一位高级军官表示,中俄联合军演极大地提高了双方海陆空三军的快速反应能力。
  • 10、臣本庸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励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
  • 11、面对强敌的威胁,三军将士庄严得向军旗宣誓:"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我全军将士车无退表,严阵以待。"。
  • 1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13、三国时的张飞可谓勇冠三军,也由此而被后人传颂。
  • 14、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 15、我们有那么多忠心耿耿的三军将士,一定可以打败侵略者。
  • 16、尽管风狂雨暴,排列在人民大会堂前的三军仪仗队员仍是持枪挺立,纹丝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