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ài shī

太师


拼音tài shī
注音ㄊㄞˋ ㄕ

词语解释

太师tàishī

(1) 官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后又指太子太师,即辅导太子之官

Grand Tutor

引证解释

⒈ 古三公之最尊者。 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

《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孔传:“师,天子所师法。”
秦废。 汉复置。后代相沿,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亦指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之官。参见“太傅”、“太保”。 《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孔传:“师,天子所师法。”

⒉ 古代乐官之长。

《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於周太师。”
韦昭注:“太师,乐官之长,掌教诗、乐。”
《荀子·乐论》:“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汉班固《东都赋》:“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

⒊ 称年高有德的大和尚。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君瑞敬身,太师忙答。”
元无名氏《猿听经》第三折:“太师一一问根芽,小生也曾得志贯京华。”

⒋ 复姓。 周有太师疵。见《史记·周世家》。

国语辞典

职官名。三公之最尊者。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

网络解释

太师 (中国古代官名)

  • 太师,官名,始于商朝,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或“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周时为“三公”;汉哀、平间,尊为“上公”地位更在“三公”上,其后魏、晋、江左均随称“上公”;后魏称“三师”;后周又为“三公”;隋时依后魏称“三师”,唐依隋制亦称“三师”。
  • 分字解释


    ※ "太师"的意思解释、太师是什么意思由大头虾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