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ān ěr
注音ㄉㄢ ㄦˇ
⒈ 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妆饰。参阅《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
引《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
唐张说《宋公遗爱碑颂》:“虽有文身凿齿,被髦儋耳,衣卉麵木,巢山馆水,种落异俗而化齐,言语不通而心喻矣。”
⒉ 古代北方国名。
引《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 任姓, 禺号子,食穀。”
⒊ 古代南方国名。又名离耳。汉元鼎六年内属,称儋耳郡。在今海南岛儋县。
引《史记·货殖列传》:“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与江南大同俗,而杨越多焉。”
《文选·左思<吴都赋>》:“儋耳黑齿之酋, 金邻象郡之渠。”
刘逵注:“儋耳人鏤其耳匡。”
唐沉佺期《初达驩州》诗:“水行儋耳国,陆行雕题藪。”
宋苏轼《桄榔庵铭》:“东坡居士,謫于儋耳。”
清管抡《蛮中作》诗:“从来圣世要荒外, 儋耳龙场自有人。”
《说文·耳部》“聸,垂耳也。从耳詹声。南方有聸耳国” 清段玉裁注:“古祇作‘耽’,一变为聸耳,再变则为儋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