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ú xiàn
注音ㄈㄨˊ ㄒ一ㄢˋ
⒈ 亦作“伏线”。
⒉ 前文为后文预先埋下的线索。
引林纾《<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然每听述者叙传中事,往往於伏线接笋、变调过脉处,大类吾古文家。”
张天翼《欢迎会》:“强小国就买通了弱大国的一个卖国贼:这就是第三幕的伏线,不必说。”
⒊ 潜伏的因素。见“伏綫”。
引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因为将来的运命,早在现在决定,故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