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ī tì
注音ㄆ一 ㄊ一ˋ
⒈ 亦作“披鬀”。削发出家。
引《景德传灯录·志闲禅师》:“姓史氏,幼从柏巖禪师披剃,二十受具。”
明高明《琵琶记·祝发买葬》:“我当初早披剃入空门也,做个尼姑去,今日免艰辛。”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视鬼》:“遂披剃为僧,至今尚在。”
苏曼殊《题<拜伦集>》诗序:“予早岁披鬀,学道无成,思维身世,有难言之痛!”
出家。根据佛教戒律,僧尼出家,须剃头发,披上袈裟,故称为「披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