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貉


拼音hú mò
注音ㄏㄨˊ ㄇㄛˋ

词语解释

1.亦作"胡狢"。亦作"胡貊"。 2.古代称北方各民族。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胡狢”。亦作“胡貊”。古代称北方各民族。

《晏子春秋·谏下一》:“今夫胡狢戎狄之蓄狗也,多者十有餘,寡者五六,然不相害伤。”
张纯一校注:“孙云:狢当为貉。”
《荀子·强国》:“今秦南乃有沙羡与俱,是乃江南也,北与胡貉为隣,西有巴戎。”
《淮南子·齐俗训》:“胡、貉、匈奴之国,纵体拖髮,箕倨反言而国不亡者,未必无礼也。”
《后汉书·祭肜传论》:“﹝祭肜﹞且临守偏海,政移獷俗,徼人请符以立信, 胡貊数级於郊下。”
宋苏辙《颍州择胜亭诗》:“胡貊之民,驾车以游,外缠毳韦,内辑貂鼬。”

网络解释

胡貉

  • 胡貉是战国时人们对北方各族的泛称 。分布在今东北或蒙古大草原上者为东胡和匈奴,分布在今内蒙古东部和河北、山西北部者为林胡、楼烦。
  • 分字解释


    ※ "胡貉"的意思解释、胡貉是什么意思由大头虾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