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词语解释
尚书
(1)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尚书
(1) 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改
(2) 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最高长官
引证解释
⒈ 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 秦为少府属官, 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 汉成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 魏晋以后,尚书事务益繁。 隋代始分六部, 唐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隋唐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 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 明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 清代相沿不改。
国语辞典
《书经》的别名。参见「书经」条。
网络解释
尚书 (中国古籍)
尚书 (词语概念)
分字解释
※ "尚书"的意思解释、尚书是什么意思由大头虾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