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ài rán chǔ zhī
结构偏正式成语
形容遇事镇定自如。也指对事不放在心上;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续资治通鉴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而陛下乃泰然处之,若承平无事,此事安逸所以为根本之祸者也。”
泰然处之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老东山已松开孙若西,他平了平气,眼睛半闭,泰然处之,稳立不动。(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二章)
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
-----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孔子的弟子颜回,尽管出身贫寒,却从未因此感到自卑,反而以之为乐。他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赢得了孔子极高的赞赏。 孔子曾对其他学生赞誉道:“颜回真是个贤良的人啊!他仅凭一箪食、一瓢饮,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却毫无怨言,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这样的颜回,真是令人敬佩!”孔子的话传达了颜回在贫困中依旧能保持快乐与高尚的品质。 这段描述颜回的话语,被收录在《论语·雍也》一章中,成为后世的佳话。南宋学者朱熹在为《论语》注解时,对颜回的这种态度表示了深深的钦佩,他写道:“颜回虽贫,但心态却如此泰然。”这进一步强调了颜回在贫困面前能保持的从容与淡定。 这就是成语“处之泰然”的来源,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逆境时,能够保持冷静和镇定,不受外界影响。这个成语也可以写作“泰然处之”,意思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