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姜桂之性 |
解释:生姜和肉桂愈久愈辣。比喻年纪越大性格越耿直。出处:《宋史·晏敦复传》:“况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语法... |
即一代山斗,如吉水先生,亦以恻隐为仁,姜桂之性消磨殆尽。-----明·周顺昌·《周忠介公烬馀集·二·与文湛持书... |
江翻海搅 |
解释:犹江翻海沸。出处:明·吴承恩《二郎搜山图歌》:“江翻海搅走六丁,纷纷水怪无留踪。”语法:江翻海搅作宾语... |
江翻海搅走六丁,纷纷水怪无留踪。-----明·吴承恩·《二郎搜山图歌》... |
江翻海扰 |
解释:犹江翻海沸。出处:清·无名氏《陆沉病》楔子:“遍地腥膻,直弄得江翻海扰,鼠偷狗盗,大劫何日了?”语法:... |
遍地腥膻,直弄得江翻海扰,鼠偷狗盗,大劫何日了?-----清·无名氏·《陆沉病》... |
江郎才掩 |
解释:同“江淹才尽”。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6回:“炀帝好大喜功,每事自恃有才,及至征蛮草诏,便觉... |
... |
江山好改,本性难移 |
解释:江山:山川,河流;移:改变。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出处:鲁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 |
... |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
解释:政体容易更改,本性难于变移,比喻生性风格或既成的事实难以改变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常... |
... |
江水不犯河水 |
解释:比喻彼此互不相干,没有关系。
... |
... |
江淹梦笔 |
解释:传说南朝梁江淹夜梦郭璞索还五色笔,尔后为诗遂无佳句。后因以“江淹梦笔”喻才思减退。出处:元·白朴《恼煞... |
〔江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 |
将相之器 |
解释:将:将帅;相:宰相;器:度量,才干。有担任将帅或宰相的度量和才能。出处:《后汉书·贾复传》:“贾君之容... |
贾君之容貌、志气如此,而勤于学,将相之器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贾复传》... |
将遇良才 |
解释:将:将领;良才:高才;本领高的人。多指双方本领相当;能人碰上能人。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4回:... |
... |
将遇良材 |
解释:良材:本领高的人。大将遇上本领高的人。比喻两雄争斗,本领相当。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四回:“... |
两个就清风山下厮杀,真乃是棋逢敌手难藏幸,将遇良材好用功。-----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全传》... |
将飞翼伏 |
解释:翼:翅膀。伏:收拢。鸟在将要飞起的时候,先收拢翅膀。比喻在大的举动之前,总是要先潜伏收敛。
... |
将飞者翼伏,将奋者足局,将噬者爪缩。-----清·沈德潜·《古诗源·古谚古语》... |
将计就计 |
解释:利用对方的计策反过来向对方施计。出处:元 李文蔚《张子房圯桥进履》:“将计就计,不好则说是好。”语法:... |
咱今将计就计,决开堤口,引汾水灌安邑,绛水灌平阳,使智氏军不战自乱。-----元·杨梓·《豫让吞炭》... |
将勤补拙 |
解释:以勤奋弥补笨拙。出处:唐 白居易《自到郡斋题二十四韵》:“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语法:将勤补拙连动... |
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唐·白居易·《自到郡斋题二十四韵》... |
将顺其美 |
解释:将顺:随势相助。美:好事,美德。顺势相助,成全美事。亦作“顺从其美”。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 |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秦汉·孔子等·《孝经·事君》... |
将天就地 |
解释:谓以高就低。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小娘子休得悲伤,小可承娘子错爱,将天就地,求之不得,... |
小娘子休得悲伤,小可承娘子错爱,将天就地,求之不得,岂敢推托?-----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
浆酒藿肉 |
解释:见“浆酒霍肉”。出处:《宋书·周朗传》:“涂金披绣,浆酒藿肉者,故不可称纪。”语法:浆酒藿肉作宾语、定... |
... |
降本流末 |
解释:犹言舍本逐末。出处:明·何景明《序》:“人才则由实而虚,文教则由振而委,亡弗降本流末暌正趋弊者矣!”语... |
人才则由实而虚,文教则由振而委,亡弗降本流末暌正趋弊者矣!-----明·何景明·《〈武功县志〉序》... |
降格以求 |
解释:降:降低;格:规格;标准。降低标准来寻求或要求。指不坚持原来的要求和标准。出处:鲁迅《坟 灯下漫笔》:... |
降格以求,实势所逼,踌躇满志,事安可期?-----清·尚秉和·《辛壬春秋·辛壬大政纪下》... |
降心相从 |
解释:委屈自己的意愿;放弃成见;服从别人。出处:左丘明《左传 隐公二十八年》:“天祸卫国,君臣不协,以及此忧... |
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