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解释 出处
诗肠鼓吹 解释:鼓吹:乐器合奏。特指听到黄鹂鸣声,可以引起诗兴。出处: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戴颙春携双柑斗酒,人... 戴颙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唐·冯贽·《云仙杂记...
十里长亭 解释:秦汉时每十里设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何处,亲友远行常在此话别。出处:《白孔六帖》卷九:“十...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唐·白居易·《白孔六帖》...
石火风烛 解释:比喻为时短暂。出处:唐·黄滔《祭宋员外》:“石火风烛,惊波逝水,诚修短之无改矣,奈痛伤之有等焉。”语法... 石火风烛,惊波逝水,诚修短之无改矣,奈痛伤之有等焉。-----唐·黄滔·《祭宋员外》...
石烂江枯 解释:直到石头变土,江水干涸。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出处:《明史·云南土司传二·麓川》:“[王骥]乃与思禄约... [王骥]乃与思禄约,许土目得部勒诸蛮,居孟养如故,立石金沙江为界,誓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清·...
石室金鐀 解释:见“石室金匮”。 ... ...
石尤风 解释:打头逆风出处:唐·司空曙《留卢秦卿》诗:“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语法:石尤... ...
时不我待 解释: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出处:清 秋瑾《赠蒋鹿珊先生言志且为他日成功之鸿爪也》:“事机一失应难...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春秋·孔子等·《论语·阳货》...
时过境迁 解释:迁:变化。时间一过去;境况就会发生变化。出处:清 颐琐《黄绣球》:“如此歇了好几日,黄绣球与黄通理事过... ……但其间往返耽延,至速亦须半年之久,且在省处决,时过境迁,该匪之正法与否,本地匪徒毫无见闻,百姓亦无从知悉,...
时诎举赢 解释:见“时绌举赢”。 ... 君必不出此门。何也?不时。吾所谓时者,非时日也。夫人固有利、不利时。往者君尝利矣,不作高门。前年秦拔宜阳,今年...
时移世异 解释:那个时间已经过去,世情或处境也都发生了变化。出处:唐·牛僧儒《玄怪录·顾揔》:“忆儿貌,念儿心,望儿不... 因为一章寄娇羞娘云:忆儿貌,念儿心,望儿不识泪沾襟,时移世异难相见,弃谢此生当重寻。-----唐·牛僧孺·《玄...
时运不齐 解释:命运不好。出处:唐·王勃《滕王阁诗序》:“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语法...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唐·王勃·《滕王阁诗序》...
识时务者为俊杰 解释: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出处:晋 习凿齿《襄阳记》... 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晋·习凿齿·《襄阳耄旧传》...
识途老马 解释:认识路的老马。比喻熟悉情况、富有经验的人。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战...
识微知著 解释: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出处:《新唐书·杜佑传》:“管仲有言:‘国家无使勇猛者...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管子曰:“国家无使勇猛者为边境。”此诚圣哲识微知著之远略也。-----五代·刘昫等·...
识文断字 解释:知晓文字。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8回:“当着人家识文断字的人儿呢?别抡荤,看人家笑话。”语法... ...
识字知书 解释:谓有文化知识。出处: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 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镫随鞭。-----明末清初·李渔·《奈何天·虑...
实偪处此 解释:《左传 隐公十一年》:“无滋他族,实偪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本意为迫于形势而占有此地。后用以表示... 无滋他族,实偪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
实蕃有徒 解释:见“实繁有徒”。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恶直丑正,实蕃有徒。”语法:实蕃有徒作宾语、分句;用于... 恶直丑正,实蕃有徒。-----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实与有力 解释:与:参与,在里面。确实在里边出了力。出处: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他之所以能够安然离开西安,... 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西汉·司马迁·《史记...
实至名归 解释: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出处:清 吴敬... 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清·吴敬梓·《儒林外史》...